一些照相馆的老板和学徒,在生死边缘勇敢地选择了坚守正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用相机偷偷记录下日军的种种暴行。每一次按下快门,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被发现,便是死路一条。但他们心中的正义感和对家国的热爱,让他们毅然决然地拿起相机,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定格在胶片之上 。
华东照相馆的学徒罗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38 年 1 月,15 岁的罗瑾被迫为日军冲印胶卷,当看到那些记录着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的照片时,他的内心被愤怒和悲痛填满。于是,他偷偷多洗出 30 余张照片,并精心制作了一本相册,封面上画着一把利刃刺向两颗心脏,右上角写着大大的 “耻” 字。此后两年,罗瑾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本相册,后因生活所迫离开照相馆,相册藏于宿舍床板下,又转移至厕所砖墙内。虽相册曾一度离奇失踪,但幸运的是,被同在电讯培训的吴旋捡到。吴旋深知相册的重要性,也明白其中的危险,却依然选择将其妥善保管。
直到日本投降后的 1946 年,吴旋将相册递交官方,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的 “京字第一号证据”,让谷寿夫在铁证面前无从狡辩 。这些照相馆里诞生的照片,犹如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侵略者试图掩盖罪行的谎言,成为了南京大屠杀无法磨灭的铁证,为日后清算日军罪行提供了关键依据 。
新生:光影见证时代焕新
历经战争的洗礼,南京迎来了新生。新中国成立后,照相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的照相馆,不再仅仅是记录个人影像的地方,更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生动写照 。
在城市的繁华地段,新的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设备和技术得到了显著改善。人们穿着崭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照相馆拍摄全家福、结婚照、工作照等。这些照片中的背景,从早期简单的布景,逐渐变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如工厂车间、学校校园、新建的大桥等,展现出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建设的热情 。
以南京的 “人民照相馆” 为例,在五六十年代,这里常常人来人往。工人穿着工装,自豪地展示着劳动的成果;教师们戴着眼镜,面带微笑,传递着知识的力量;孩子们穿着整洁的衣服,系着红领巾,天真烂漫的笑容格外动人。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更串联起了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脉络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照相馆更是迎来了新的变革。彩色胶片的普及,让照片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年轻人追逐着时尚潮流,穿着喇叭裤、戴着墨镜走进照相馆,拍摄出充满个性的照片。照相馆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人像摄影,还出现了艺术照、商业摄影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见证着南京与时代一同迈向更加开放、多元的发展道路 。
传承:旧影新光延续记忆
时光流转至当下,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照相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手机摄影的普及,让拍照变得轻而易举,人们随时随地都能记录生活。然而,南京的一些老照相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传承着那份独特的情怀与技艺 。
这些老照相馆里,摆放着老式的相机、木质的三脚架、发黄的照片样本,每一件物品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老师傅们熟练地操作着相机,耐心地指导顾客摆姿势、调整表情,从拍摄到冲洗照片,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传统工艺,一丝不苟。他们不仅是在拍照,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延续南京城的记忆 。
在南京老门东,有一家名为 “时光照相馆” 的小店,店主是一位从事摄影行业多年的老师傅。他的店里保存着许多老照片,既有南京城过去的风貌,也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他时常会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让人们更加了解南京的历史。同时,他也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传统摄影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了一些特色服务,如老照片修复、复古风格摄影等,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这些老照相馆,宛如城市记忆的守护者,在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中,努力寻找着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南京的影像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
南京的照相馆,从诞生之初的新奇事物,到战争时期的正义抗争,再到和平年代的时代见证者,它们一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风雨,也收获了成长。每一张照片,无论是泛黄的老照片,还是色彩鲜艳的新影像,都承载着南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它们是南京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勇敢地迈向未来 。
当我们走进南京的大街小巷,不妨留意一下那些或新或旧的照相馆,走进其中,感受时光的流淌,聆听岁月的故事,让南京的记忆在影像中永恒闪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