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
编辑
参见:中国园林
宋朝的园林可分为四大类别,供帝王休息享乐的皇家园林与宗室外戚、高官富商所拥有的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43]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园林都有自己要表现的内容与主旨,配以假山、人造池、廊、亭、堂、榭、阁、花木与动物。虽然宋朝国力不比唐朝强,园林规模也比较小,但园林内的设计更见精巧。
宋代园林中的个体建筑与群体形象都是千变万化,从现存的宋画中可以看得出来。譬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见到一字形、折带形、丁字形、十字形、工字形等布局,造形各异,如架空、覆道、两坡顶、九脊顶、五脊顶、平顶、平桥、廊桥、亭桥、十字桥、拱桥、九曲桥等等。倚山临水、架岩跨洞都是落院的基本模式,充分发挥衬托风景的效用。[44]
北宋的皇家园林-艮岳是中国著名的宫苑。宋徽宗于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下令在开封的东北部兴建,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完工,初名万岁山,后改名艮岳、寿岳,或连称寿山艮岳,亦号华阳宫。根据八卦,艮代表东北方,又代表山。艮岳位于东华门内以北,景龙江以南,占地大约750亩。艮岳以一山三峰的形状设计,突破了汉朝以来的传统营造模式,不再强调模仿真实山水。[45]由于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艺术文化修养的皇帝、天才艺术家。他对诗画艺术迷恋,对奇石着迷,对美的追求近乎苛刻。为了寿山艮岳的假山,搜集苏州盛产具有“皱、透、瘦、漏”四大特色的太湖石[46],并且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他又深信道教, 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建造艮岳的主旨是追求意境,不拘泥细节或者强调神似,把诗情画意加入园林之中,典型山水成了主题。他对置石、挖池、叠山等技术非常 讲究。园内山峦起伏,众山环列,东有艮岳,南有寿山,西有万松岭。园林中央只有小小的平地,但山峡之间却有池水与瀑布。除了自然景观,还添置不少建筑物, 譬如药寮、田圃筑室、栈道、介亭、书馆和八仙馆屋。因此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巧妙、以石为主的假山所组成的皇家园林。[47]最后,金人灭了北宋,把这个皇家园林拆毁。[48]
琼林苑,建于乾德2年(公元964年),位于河南开封外城顺天门西南。苑内满种长松古柏、石榴、樱桃等,大部分来自福建广东一带,并且建有很多亭榭,以茱莉、山丹、瑞香、含笑点缀。苑内东南角落,有高约数十米的华嘴冈,冈上的横观层楼辉煌华丽。山下池塘有画船,名叫凤炯,水面建有拱桥,称作若虹,杨柳布满堤岸。[49]
北宋《金明池争标图》描绘了金明池当时的景况
金明池,北宋著名别苑,又名西池,始建于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位于开封市以西郑门口村附近。原本周世宗为了征服南唐,所以训练水军,让水军在金明池演习,故又名教池。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曾在金明池检阅水军演练。政和年间,宋徽宗下诏兴建许多亭台、楼阁、花木、假山作为春游和观赏龙舟比赛之用。金明池呈方形,四周有围墙,北接汴河西水门,南临琼林苑的宝津楼,池中建有仙桥。桥尽处建有五殿,对岸的龙奥停放大龙舟。沿岸种植杨柳,东岸搭盖临时观众棚,让百姓观看龙舟比赛。金明池的殿宇一般采用黄色、蓝色、绿色琉璃瓦,线条十分工整,庄严瑰丽。北宋诗人梅尧臣、王安石和司马光等人赞赏金明池风光明媚,建筑瑰丽。可是,到了明崇祯15年(公元1642年),金明池被洪水摧毁了。[50]
除了皇家园林,开封也有不少私家园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宋仁宗的宰相富弼所建的富郑公园,宣徽南院使王拱辰的环溪,前身为唐代宰相裴度的湖园。这些圆林的特点就是娇小、简约、雅致、天然。[51]富弼的富郑公园位于他的宅院的东侧,入口设有探春亭。园中挖了一个大水池,水从东北方引入,经过方流亭,从西南方流出。水池北岸建造假山,假山之北有竹林,假山内有水洞,利用大竹引水出洞。假山之南建有四景堂,隔著水池,遥望南岸的卧云堂。卧云堂之南堆土成山,种有梅与竹,山顶建有天光台与梅台。两者高于丛林,能够观看园内景色。竹林内建有五个亭,名为从玉、披风、漪岚、夹竹与兼山。北宋李格非所写的《洛阳名园记》曾经对这些竹子景观作专门描述。整体布局分南北两区,北区以山为主,比较幽静,南区以平地为主,比较开朗。[35]
环溪布局比较别致,南北各有水池一个,东西各有小桥连接中央的大洲,因此而得名。主要建筑物都集中在岛上,南池北岸建有法华亭,北池南岸建有凉榭。岛上山丘之上则有多景楼,能欣赏远方景物。园林各处种植松树、桧树。树林间空地模仿岛屿。这种水景与借景的处理手法成为环溪的特色。[35]
宋朝寺院多集中在临安,因为当时临安是江南的佛教中心,寺院园林遍布各处,以环溪最甚。[来源请求]
苏州沧浪亭
位于今苏州市沧浪区的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现存最为古老的一座,被誉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代表了宋代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沧浪亭原为五代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后渐废。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寄居于苏州,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园北土山傍水处建造一亭名“沧浪”,取《孟子·离娄》和《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沧浪亭屡易其主,历经修缮,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52]。
书院建筑
编辑
参见:书院建筑
宋朝的教育制度可分为三类,一是朝廷办的官学,譬如国子学、四门学、太学、武学(古代军事学院)、广文馆、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二是地方办的府学与县学,三是民间办的书院。太学开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国子学则始于西晋武帝时,宋朝的国子学只取录七品以上官员的儿子。四门学始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到了庆历3年,凡是八品以下官员及百姓的儿子都可以入读。可见,当时的教育规模非常大。[53][54]
庐山白鹿洞书院礼圣殿
唐代以来,各地学院都设立孔子庙。宋朝的学院则增建了东庑、西庑、光贤祠等祭祀建筑。庑是指走廊、廊屋。一般的都建有大成殿,殿内设孔子像,东西庑则设有孟子像等等。[53]“大成”一词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也”,意指孔子整理三代至周公的学问,是集大成的学者。以此为建筑命名,来突显孔子庙的特质。另外,如果曾经得到皇帝的诏书,学院会兴建御书阁。譬如平江府学的御书阁,前身为六经阁,邻近池水,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后来被毁,重建为三层高的御书阁。[53]
除了御书阁,一般学院内设有讲堂,为教学之用;斋舍,为学生宿舍;射圃,为体育训练场地。建筑群的整体布局可分为三大类别,前庙后学,即孔子庙、讲堂、藏书楼为一条中轴线,斋舍分布于左右两旁。典型例子有建康府学。第二类,右庙左学,典型例子有临安太学,而第三类的左庙右学,代表则有平江府学。[53]
书院的布局却比府学的自由很多。好像程明道创办的明道书院以两组工字排列房屋,前一组设两层高春风堂楼,楼下是占了七开间的讲堂,中间设立讲座,二楼设有五开间的御书阁,陈列古代典籍。后一组设主敬堂,占三开间,是会茶场地。往后的地方就是程明道的祠堂与安放孔孟肖像的燕居堂。祠堂东西两侧有十五个廊子。然而书院山长与堂长的办公室在主敬堂两侧。其他附属建筑物都坐落书院的两侧。[53]
重建于宋朝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全院占地近3000亩,建筑面积达到3800平方米,院内由五个院落并列组成,分别为礼圣殿、先贤书院(礼圣殿之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其他建筑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朱子祠、礼圣门和礼对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是建筑群的核心,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