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relicta 原始文献图(R.Pace 绘)
与多数原鞘亚目昆虫不同,微鞘甲体表十分光滑,呈红棕色。触角短粗,端部膨大,前胸背板前角具容纳触角的凹陷,复眼也十分的特别。
微鞘甲的食性、生活史等等都是个谜,需要继续探索。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不妨把Lepini Mountains当作一个景点,或许能发现这个体长仅3mm,目前记录三枚标本的神秘甲虫。
2
长扁甲科 Cupedidae
长扁甲科是原鞘亚目中多样性最高,分布最广,也是原鞘亚目中最为常见,为人熟知的类群。全世界已知约40种,五大洲均有发现。
长扁甲特征显著,体被明显的鳞片。复眼大而圆。上颚较为发达,具外颚叶。触角长,停歇时常并拢向前。鞘翅具大而明显的窝状刻点,十分特别。中、后足在受到惊吓时会缩入腹部下方。
产于华中一带的长扁甲 Tenomerga sp.(郑昱辰 摄)
产于婆罗洲的Tenomerga moultoni (张巍巍 摄)
虽说长扁甲在原鞘亚目中是最常见的一个类群,但相比其它常见的甲虫要稀有许多,要找到它们并不是特别容易。长扁甲成虫与幼虫一般栖息于朽木的树皮下或朽木中,可能取食真菌,要通过扒朽木树皮的方式采得可以说需要很好的运气。但不可否认,有时却能轻松在民房、厕所、窗台甚至被褥等人工环境下发现,一些长扁甲常会被漂白剂的味道吸引而聚集,如北美的Priacma serrata,近年我国的 Tenomerga 属也被发现一定数量的聚集于人工环境下,应该也与漂白剂有关,这或许能作为专门采集长扁甲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更多长扁甲的发现。
我国的长扁甲分布也十分广,西南、华东、华南、华中以及华北一带都有发现。
而作为古老的昆虫类群,长扁甲在琥珀与化石中也常能见到。
琥珀中的长扁甲(张巍巍 摄)
3
眼甲科 Ommatidae
眼甲与长扁甲有些近似,但下颚叶退化,触角较短,体表同样被鳞片。相较于长扁甲,眼甲现生种类稀少很多,分布也很窄,全世界仅知2属6种,眼甲属Omma 中的4种分布于澳大利亚,Tetraphalerus 属的2种分布于南美的阿根廷。
与长扁甲食性相似,眼甲的成虫与幼虫同样栖息于朽木中,眼甲属在澳洲多被发现于桉树枯木中。
眼甲科较为罕见,但常能在琥珀与化石中发现。
Tetraphalerus bruchi ,该属均分布于阿根廷南部的干旱地区(引自 F.Hunefeld et al. 2011)
产自澳洲的 Omma stanleyi(引自 Cai & Huang 2016)
琥珀中的眼甲(张巍巍 摄)
4
复变甲科 Micromalthidae
虫如其名,复变甲或许算是鞘翅目甚至昆虫纲中生活史最怪异的那一档的昆虫,目前仅知美国的一种:Micromalthus debilis LeConte, 1878。外形上看像是隐翅虫与拟花萤的结合体,其生活史却大有千秋,幼虫就有三种形态,分为步甲型、天牛型与象甲型幼虫,当复变甲的卵孵化后是活跃的步甲型幼虫,之后蜕皮变成天牛型幼虫,天牛型幼虫有3条“进化路线”:① 直接化蛹,羽化成雌性成虫。②发育为雌性幼虫,孤雌生殖,卵胎生产生一定量的步甲型幼虫,步甲型幼虫继续之前的路线。③发育为产雄个体,产下一粒卵,卵孵化为象甲型幼虫,之后化蛹,羽化为雄性成虫。
复变甲生态照(图源:https://bugguide.net/node/view/498196)
复变甲的成虫十分稀少,最新的研究表明(Perotti 2016),复变甲的成虫不具备繁殖能力(是的,雌虫也生不了),反倒是幼虫向着孤雌生殖的趋势走,复变甲变为成虫后反而成了一个对种群没有用处的废虫。而复变甲的雌性比例非常高,是由体内的共生菌 Rickettsia bellii 的作用,而适当的热诱导杀死共生菌后,则会诱导雄性单倍体个体的出现,同时在成虫身上也没有发现这种共生菌。
不过,这毕竟是人工条件下得出来的结果,或许是因为没有给出适宜成虫繁殖的条件使得成虫无法繁殖也说不定。
关于食性,复变甲一般取食木材中的真菌,但雄性幼虫会在亲代雌性幼虫体内取食其组织,也就是字面意思的“啃老”。
琥珀中的复变甲与复变甲生活史简图1(引自 Normark 2013)
复变甲生活史简图2(引自 Perotti 2016)
目前记录的唯一一种现生的复变甲原产美国,但由于复变甲栖息于木材中,因此极易因货物进出口而被携带到他国,此前多国的检疫木材都有该种的报导。而具不可靠消息,似乎我国有第二种尚未被描述的复变甲,但仅记录幼虫。
5
侏罗甲科Jurodidae
最后介绍的是侏罗甲科,现生的侏罗甲目前同样仅知一种:Sikhotealinia zhiltzovae Lafer, 1996,唯一一头标本发现于俄罗斯远东森林的一个小木屋的窗台上,当时已经是虫尸了。要说昆虫纲中有哪些殿堂级难采虫,侏罗甲必定要预定一个席位。
此前通过该种建立了独立科Sikhotealiniidae,但之后发现其与侏罗纪化石中的侏罗甲科Jurodidae 极为相似,便归入其中作为侏罗甲科的唯一现生种。
Sikhotealinia zhiltzovae 正模(图源:A.G. Kirejtshuk)
要说侏罗甲其貌不扬,但你根本找不到可以与它有所近缘的现生类群,而且侏罗甲头部具3枚单眼(化石种同样具备),这是甲虫中难得一见的特征,毕竟有单眼的甲虫本就不多(常见的皮蠹科Dermestidae 是其中之一,但只有1个单眼;四眼隐翅虫亚科Omaliinae 则具2枚单眼)。而它的分类地位也时有争议,目前以其前胸发达的侧板将其归入原鞘亚目,但其口器却与多食亚目更为接近。
总而言之,侏罗甲像是探索鞘翅目演化过程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因其分别具备了原鞘亚目与多食亚目的特征,而目前的一个困境便是:如何大量的寻找这类真正的活化石?而该种的模式产地离黑龙江不远,或许我国东北一带的林地中依然生存着这种活化石,当然,这就需要诸位昆虫学家与爱好者的努力了。
若有错误,欢迎指正👏
参考文献:
[1] Pace R. (1975). "An exceptional endogeous beetle: Crowsoniella relicta n. gen. n. sp. of Archostemata Tetraphaleridae from central Italy". Bollettino del Museo Civico di Storia Naturale di Verona. 2: 445–458.
[2] Wang C & HÁJEK J.(2018).Two new species of Tenomerga Neboiss from eastern Asia (Coleoptera: Cupedidae) .Zootaxa,4526(4):531-546.
[3] Hünefeld F, Mavardi A.E . (2010).The male postabdomen of the “ancestral” archostematan beetle Tetraphalerus bruchi Heller, 1913 (Ommatidae) and its phylogenetic significance. Arthropod structure & development 40(2):146-58 .
[4] Cai C & Huang D. (2017).Omma daxishanense sp. nov., a fossil representative of an extant Australian endemic genus recorded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China (Coleoptera: Ommatidae).Alcheringa: 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alaeontology.
[5] Perotti M.A. , Young D.K. & Braig H.R. (2016). The gost sex-life of the paedogenetic beetle Micromalthus debilis. Nature-Scientific Reports, 6:27364 .
[6] Normark B.B. (2013). Micromalthus debilis. (Quick Guide). Curr. Biol. 23, R430–R431.
本期编辑:郑昱辰
想了解有关昆虫的一切?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张巍巍
微信互动:actia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